政大 GDSC 講座心得:解密業界設計流程與案例分享


Posted by ralphhong5465 on 2022-11-29

本篇文章為政治大學 Google 學生開發者社群(Google Developer Student Club, GDSC)Women Techmakers (WTM) 團隊合作舉辦之 UIUX 專家講座的學習筆記與心得,這場活動是在 10 月 26 日由臺北醫學大學 GDSC 社長 陳宇心(Eunice)帶來的「UI/UX 概念初探 + Figma 上手:UI 原型製作工作坊」後,針對 UI 與 UX 的進階講座。

講者陣容

重點節錄

兩位講者分享的內容都圍繞在過往擔任設計師的實務經驗,第一部分摻雜了設計相關理論、第二部分則提到開發流程與工具等。

第一部分:UI UX Know-how

講者 Lynn 在最開始帶出由丹麥設計中心提出的「設計階梯(design ladder)」 理論,依照產品開發階段、公司發展程度,可分為四個層次:

  1. 無設計(non-design):產品剛被做出來時,其發展方向僅來自少數人的想法,基於用戶的觀點並沒有真正參與決策。
  2. 以設計為美學(design as style):待產品基本功能確定可行,則會開始針對「產品外觀」進行美學上的優化。
  3. 以設計為流程(design as process):設計不再只是錦上添花的表面功夫,而是被整合進開發流程中,從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思考。
  4. 以設計為戰略(design as strategy):設計也是公司理念與目標的一部分,能夠與其他面向一同推著團隊成長。


丹麥階梯圖(Kretzschmar, 2003)

在簡單講解理論後,講者接著分享自己在 AJA 大予創意的實務經驗。AJA 大予創意是一間口碑非常好、專注於使用經驗的設計顧問公司,成立至今 15 年來,合作並獲得超過 70 個國內外企業的肯定,講者在分享中引用了 AJA 官網的公開案例-「和泰 yoxi-your taxi」。

yoxi 會接觸到的使用者包含企業端(2B)與客戶端(2C),兩者的使用情境不同,設計的方向也要隨之調整。2B 端主要是給司機使用,考量到工作時長、工作環境與對專注度的要求,設計以簡潔易讀為主軸,要能夠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清楚呈現司機想知道的資訊,例如營收、熱點地圖等;2C 端則是給搭車的客戶使用,在提供流暢的使用者體驗外,也透過大量的企業識別相關主題呈現,加深用戶對於 yoxi 品牌的印象。

第二部分:淺談數位產品思維

講者 Wendy 在一開始便秀出一張「要好、要快、要便宜」的圖,兩兩的交集多半不是消費者會滿意的結果、三者的交集更是完全不存在,而設計師便常常在類似的要求下被賦予各種任務,挑戰不小。

產品的誕生需要多種角色合作,包含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測試工程師(quality assurance, QA)、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 PM)等。開發的流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瀑布式開發(waterfall)」,表示把所有開發流程跑完之後,產品才上市;另一種是「敏捷式開發(agile)」,透過制定每個短衝(sprint)的目標,快速依照變化需求進行調整。

現今的產品開發流程以敏捷式為主軸,之前在 AppWorks School 受訓時也是用這種方式做專案,跑當下非常熱門的 Scrum 流程,因為這種方法實在太紅,導致我逐漸建立「瀑布式開發比較差」的印象,但講者卻提出了瀑布式開發的實際案例「瑞健醫療 SHL 藥物運送系統」,因為專案規模較小,開發時程大約僅三個月,若採用敏捷式開發,則會耗費過多的時間在會議上,這就是瀑布式開發適合的情境。就像所有的工具與方法,選擇開發流程時,「不是找最好的、而是找最適合的」。

問答時間

活動尾聲有約一個小時的問答時間,兩位講者與在場其他領域專家在回答 slido 上多種不同問題的同時,也分享了許多個人經驗與觀點,這個階段的收穫完全不亞於前面的講座時間。

(照片由政大 GDSC 提供)

以下列出幾個我提的 & 印象比較深刻的問題:

設計多半具有主觀成分,是否有客觀的量化評估方法?

一種是眼動儀的熱點分析,透過追蹤使用者眼球移動取得數據,或者透過 hotjar 等熱點分析工具,追蹤使用者行為;現今比較常做的是 A/B 測試,藉由比較不同版本的數據,得知使用者偏好。

如何決定顏色色號?若兩顏色眼睛看起來一樣時,怎麼挑?

如果是從零到一發想主題與搭配顏色,則以主觀判斷較多,但若已經有主題顏色,挑選其他配色時就要留意彼此的搭配效果;若出現同一色系但色號不同,則可能為誤植所致。

最常跟設計師吵架的團隊角色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如何化解?

其實設計師跟每個角色都會有觀點與意見不同的時候,根本原因是「不清楚其他角色的困難點」,要能夠在意見分歧時找到各種角色都認可的解方,根本方式就是要理解其他人在做什麼、想什麼。

切版應該由設計師負責、還是前端工程師負責?

(設計師觀點)應該由前端工程師負責,但設計師若能夠具備 CSS 或相關延伸函式庫的能力,與前端工程師的溝通會更順暢,若做出來的畫面無法透過樣式碼呈現,也能夠更快理解其難處,以及可能的調整方式。

前端工程師是否也需要有美感?

(設計師觀點)需要!前端工程師的許多工作都跟畫面有關,且會與設計師密切合作,理應也要有美感。值得一提的是,連後端工程師也被認為應具備美感,因為後端也會跟前端合作,例如在設計 API 時,如果已經考慮在畫面上的呈現方式,前端團隊使用時會更方便。

結語

「設計」一直是我只聽過表面、卻未曾探究裡面的領域,雖然國中就讀美術班,求學、乃至就業後的同儕也有不少人在這個領域耕耘,平常聚會倒也不太容易聊到他們的專業,工作上的互動則頂多是提需求、看成果,因此,這場講座可以說是我在 10 月 26 日的短講之後,第一次深入聆聽設計師的經驗分享與洞見。

我曾經感到十分疑惑,畫面好不好看、產品用起來順不順,不是只差在「使用者用起來爽不爽」而已嗎?把這錦上添花的層面拿掉,對產品、乃至於公司有什麼影響呢?Lynn 在分享的尾聲提到 2020 年花旗銀行烏龍事件,因為使用者介面設計問題,居然就導致轉帳時,把原本應給債權人的 780 萬美元匯成近 9 億美元,透過訴訟追討仍敗訴,造成虧損。這給了我非常大的震撼,原來使用者介面與使用者體驗不是只關注「好用」跟「不好用」,如果設計上有瑕疵,是有可能導致使用者犯錯,付出巨大代價的。


截圖自數位時代報導

在工作內容方面,兩位講者雖然都是設計師,但工作時實際花在設計專業的時間非常少,只有約 30%、甚至不到 10%,剩下的時間都是在「溝通」,跟之前聽到的工程師工作狀況十分類似。在開始跟職場接觸後,我發現不管是什麼角色,哪怕是一般被認為較不需要與人互動的科學家、工程師等,其實都非常注重「溝通」與人際關係,跟大學以前講求作業或考試成績及 GPA 十分不同,甚至求職面試時,也是注重溝通過程勝過最終結果,而要能夠跟不同角色順暢溝通,保持開放心胸,理解不同領域的人在做什麼十分重要,這也是我就算未來不以設計師為職涯目標,這場講座還是聽到忘我的緣故。

活動尾聲,政大 GDSC 社長 Kyo 詢問大家「滿分五分,今天的講座給幾分?」,我沒投三分、沒投四分、也沒投五分,因為我想選的是「超過五分」!因為講座時間較久,如果有其他安排其實可以提早離開,但我可是坐好坐滿待到晚上十點、綜合大樓阿伯開始趕人為止,而且還聽得不過癮!所幸,Wendy 推薦了兩個設計主題的播客節目「設計游牧(Design Nomads)」與「No Shortcuts 沒有快捷鍵」,Lynn 也有經營一個播客節目「空想科研(Kuusou Science)」,如果對設計主題的分享依然聽得意猶未盡,就持續收聽這些廣播節目、接收新知吧!


活動尾聲大合照(照片由政大 GDSC 提供)

參考資料

  1. Climbing the Design Ladder: Step by step
  2. YOXI — AJA Creative
  3. 3人把關,還是錯匯9億美元!從花旗銀行烏龍事件看商業軟體的UI設計問題

#政治大學 #Google Developer Student Club #UI #UX









Related Posts

簡明 Linux Shell Script 入門教學

簡明 Linux Shell Script 入門教學

VS Code配置紀錄

VS Code配置紀錄

This is shell script for example code

This is shell script for example code


Comments